近期,手足口病的“姊妹病”——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,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*性疾病,一般侵袭1到7岁儿童,由肠道病*引起,多发于夏秋季,主要通过粪便、呼吸道飞沫、接触等途径传播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
潜伏期为2~4天。常急剧发热,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,偶见高达40℃以上,甚至引起惊厥。热程大都2~4天。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,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。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。有时伴头痛、腹痛或肌痛,5岁以下小儿有1/4可伴发呕吐。
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。表现为咽部充血,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(少则1~2个,多达10余个)小的(直径1~2mm)灰白色疱疹,周围绕以红晕。2~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,疱疹破溃形成*色溃疡。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周围,也可位于软腭,悬雍垂,扁桃体上,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。
病程一般为4~6天,偶有延至2周者。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,随后可在手掌、足底、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
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。可直接经由肠道、呼吸道传播,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服、用具等传播。
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,但以1~7岁多发。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,呼吸道黏膜柔嫩,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、病*的免疫物质不足,呼吸道“自洁”功能差,故易发病。
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护理长了疱疹、溃疡,患儿咽喉会很痛,可能出现吃饭、喝水困难。这个时候宝宝的食物予以相应年龄的流质、半流质食物,如面汤、稀饭、米糊、母乳等,避免过烫、过咸、过酸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宜清淡、易消化饮食为主。此外,还应注意口腔护理,可局部涂抹碘甘油或盐水漱口。同时,小朋友应注意多饮水、多休息、饮食清淡、保证睡眠,并跟其他小朋友隔离。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,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,用流动水勤洗手、勤换洗衣服、晒被褥等;家长要定期打开门窗,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;让孩子少吃生食,喝净水、保持口腔清洁。此外,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、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,如农贸市场、超市、游乐园等,避免交叉感染。
病例分享
患儿段某某,男,1岁,因发热2天入院(-08-02)。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间歇性发热、体温在39°至40.2°波动,无畏寒、无呕心、呕吐、无腹胀、腹泻、在家喂服布洛芬悬液退热,清热解*口服液抗感冒治疗(具体用量不祥).热退反复。既往体健。
入院体格检查:体温:39.9℃心率:次/分呼吸:40次/分,体重:11.5Kg精神状态可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。咽峡部可见数个米粒大小疱疹,咽充血,双侧扁桃体无肿大,双肺呼吸音粗,对称,未闻及痰鸣音。心前区无隆起,无震颤,心率次/分,律齐,音可,无明显杂音。腹部平软,无胃肠型及蠕动波,肝脾肋下未及,肠鸣音正常。手足肛周未见皮疹。
入院诊断:疱疹性咽峡炎
诊疗经过:
给予清开灵清热解*、奥司他韦抗病*,补液退热、开喉剑喷喉等对症支持治疗。
专家点评:此患儿是明显的病*感染属DNA或者RNA病*科,以前常规的治疗是有抗生素联合抗病*药物治疗,但是所有资料研究表明,儿童呼吸道感染90%以上是病*感染,极少数是细菌感染,所以前期使用抗生素指征不足,如使用会加重患儿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,也不会缩短病程,所以,如果有实验室支持为明显病*感染的重点为抗病*治疗,再结合对症支持疗法,同样可以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。同时需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,警惕多器官功能损害如:心、肝、肾、血液系统、神经系统等。
专家介绍蒋剑波
儿科副主任医师,本科学历,毕业医院就职,从事儿科工作10余年,发表专业论文3篇。医院大内科副主任,儿科主任。十年来,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。能快速诊断和处理各种儿科常见疾病,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的诊治。在儿科急危重症病例、小儿肺炎、小儿哮喘、小儿腹泻、营养不良、小儿肾炎、肾病综合症及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有独到的见解。在新生儿窒息、新生儿肺炎、新生儿出血症、新生儿*疸、新生儿缺氧性脑病、新生儿颅内出血、新生儿硬肿症、新生儿败血症、新生儿破伤风、新生儿呕吐等病的诊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,特别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医院扫码